受國務院委托,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《關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》。其中,在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指出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75億元,增長10%,重點支持北方冬季清潔取暖和打贏藍天保衛戰。

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摘要如下:
?。ㄒ唬?021年財政收支形勢分析。
從財政收入看,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和財政收入基數降低,預計2021年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常態、價格指數反彈,財政收入將恢復性增長。但由于新增財政赤字、動用歷年結轉結余資金等一次性措施增加的收入大幅減少,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,實際可用的財力總量增幅較低。從財政支出看,各領域資金需求加大,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以及鄉村振興、污染防治、教育科技、應急救災、基層“三保”、國防武警、債務付息等重點和剛性支出都需要加強保障,財政支出增長剛性較強??傮w來看,2021年財政收支形勢十分嚴峻,預算平衡難度進一步加大,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也不容忽視。必須加強財政資源統籌,大力優化支出結構,完善資金分配和使用機制,切實增強財政可持續性。
?。ǘ?021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。
2021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是: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,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立足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,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,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,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,堅持系統觀念,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,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,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、全面落實“六保”任務,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、更可持續,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;加大優化支出結構力度,堅持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、精打細算,全面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,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,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;加強財政資源統籌,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,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,努力提高財政支出效率;落實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,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,穩步推進稅制改革,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;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,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,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,確保“十四五”開好局,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。根據上述總體要求,要著重把握以下六項原則:
——保持適度支出強度,增強財政可持續性。
——持續推進減稅降費,激發市場主體活力。
——建立常態化直達機制,提高財政資金效率。
——助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,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。
——合理確定民生支出標準,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。
——堅持政府過緊日子,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。
?。ㄈ?021年財政政策。
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、更可持續。重點包括:一是保持適度支出強度。二是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。三是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。四是合理確定赤字率。五是適度減少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。六是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。七是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。八是更加突出績效導向。2021年主要支出政策如下:
1.推動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。
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。加大基礎研究投入,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.6%,重點用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以及支持基礎研究領域科研院所、科技創新基地、科研人才等。
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。統籌相關資金,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,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,加快構建自主可控、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。
激發企業和人才創新活力。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%政策,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進一步提高到100%,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。
2.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。
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。加大稅收、社保、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,著力優化收入分配結構,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,擴大中等收入群體,逐步改善城鄉、區域、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。
積極拓展投資空間。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。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100億元,增加100億元,繼續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,推進“兩新一重”等重大工程建設。
在擴大內需的同時,積極采取措施促進進出口穩定。外經貿發展資金安排117億元,增長10.2%,促進貿易創新發展。支持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。
3.支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。
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。繼續增加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,重點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。
支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。支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。加快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財政支持政策,研究制定“十四五”時期支持西藏、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政策體系。
支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。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安排350億元,健全成本分擔機制,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。
4.支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。
保障國家糧食安全。落實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,支持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,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,深入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。
支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。加大先進、高端、智能化農機購置補貼力度。積極支持培育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,推進適度規模經營,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,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。
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。保持財政支持政策和資金規??傮w穩定,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(原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)安排1561億元,增加100億元,重點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、鄉村振興底子差的地區傾斜。
5.支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。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75億元,增長10%,重點支持北方冬季清潔取暖和打贏藍天保衛戰。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17億元,增長10.2%,主要用于長江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。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44億元,增長10%,支持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。
推進重點生態保護修復。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安排882億元,增長11%,引導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、提供生態產品。
支持做好碳達峰、碳中和工作。進一步支持風電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和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利用,增加可再生、清潔能源供給。
6.加強基本民生保障。
落實就業優先政策。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59億元,增加20億元,支持地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。
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。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安排1770億元,增長4.3%,鞏固完善城鄉統一、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。
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。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。進一步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至4.5%。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473億元。
強化公共衛生投入。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,達到每人每年580元,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40元,達到每人每年320元,個人繳費可按規定在稅前扣除?;竟残l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,達到每人每年79元。
支持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。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,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覆蓋面和實效性。
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和救助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安排284億元,增長10.2%。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補助資金安排93億元。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安排130億元。
7.支持國防、外交和政法工作。
加強財力保障,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,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。支持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。支持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,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