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美的、格力、海爾,國產空調品牌還有誰?這個問題,大概會令你頓時答不上來。
眼下,很多老板正在試圖給你答案,這讓一個飽和成熟的市場,今年早早地就比新興市場還要生機勃勃。
一月內三個空調基地投產
剛過去的3月,就有3個新的空調生產基地投產。
“我相信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。”共青城中匯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偉躊躇滿志。
話音落下,一個新的市場品牌——中匯達就此而生。3月15日,位于共青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中匯達制造基地落成,占地面積150畝,設計年產能超過300萬套。
這個新興團隊背后,是榮電集團合肥榮事達空調有限公司、港股上市南京匯通達集團和政府城投平臺共青城青創集團。
在共青城東北方向,與之相距200多公里的安徽安慶,樂京空調智能化制造基地在3月6日正式投產,基地占地面積250畝,設計產能與中匯達制造基地相仿。
在共青城西北方向,同樣與之相距200多公里的湖北武漢,TCL空調智能制造基地啟動。一期年產能600萬套。
還是在長江流域,月兔空調馬鞍山制造基地在2月19日落成,三條生產線產能為100萬套。
“好些年沒這么熱鬧了。”一名經銷商感慨,“多個新建制造基地扎堆投產,從供應鏈到零售商,都有了期待。”
暗藏玄機的定價
這些期待已經投射在企業的排產量增長上。來自市場調研機構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,3月空調內銷排產臺數同比增長18.5%,4月空調內銷排產臺數同比增長34.3%,出口臺數同比增長6.8%。
與此同時,銷量也同步增長。今年1—2月,空調零售額規模為167億元,同比增長7.4%。
然而,僅有這些,并不足以支撐梁偉們的摩拳擦掌。
“龍頭企業的產品定價正在往上走。”奧維云網大家電事業部產品總監楊超認為。
也許消費者還沒有第一時間感知,但是數據不會撒謊。2022年線下市場,美的空調均價為4045元,同比提升502元,格力空調均價4553元,同比提升352元。2022年線上市場,美的空調為3197元,同比提升287元,格力空調均價為3683元,同比提升162元,對于美的、格力而言,這樣的定價是調整產品結構、訴諸高端的一種策略。這樣的選擇,卻也在身后留下了一片價格空間“草原”。
飛利浦、月兔、樂京、中匯達、榮事達等許多空調品牌,正沖此而去。
“在廣袤的農村市場,依然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間。”中匯達總經理張立宏堅信。
和張立宏所看準的一樣,榮事達空調也希望在龍頭企業離去的價格區間上有所作為,以性價比拿下區域市場。
看起來已很成熟的空調市場,于是總有著誘惑。譬如,在擅長撬動下沉市場的拼多多上,2022年,該平臺的空調零售量規模同比增長73%,零售額規模同比增長76%。
“龍頭企業占領著一二線城市,均價提高所留下的價格競爭空間,讓普通品牌更有希望依托價格優勢突破三四線城市、村鎮等下沉市場。”家電協會相關人士認為。
激烈競逐“老四”
那么,豪情萬丈馳騁在這片“草原”上的他們,會不會有人能夠坐上“第四把交椅”?誰都想知道,但也都說不準答案。
有意思的是,在國內空調市場份額上,美的、格力、海爾長期占據第一陣營,而第二陣營的爭奪與交替,異常激烈,無人穩坐第二陣營之首,卻可能在第二陣營掉落。
在3月實現新制造基地投產的TCL空調,就是第二陣營成員之一。除了它,目前還有奧克斯、海信、華凌、長虹等。在這些二線品牌身后,則有小米、康佳、澳柯瑪、月兔、榮事達、飛利浦、創維、樂京等緊追不舍。
更有新生品牌喊出:“用三年時間,進入空調行業二線陣營。”
“空調銷售的線上占比在逐年提升,新興‘抖音、拼多多、快手’等新興電商渠道,為‘后來者居上’創造了客觀條件。”楊超坦言。
兩年多前,美的一舉在國內市場銷售額上超越了格力,成為“新王”,如今已基本坐穩了國內市場份額的頭把交椅。彼時,正是多年未現的價格戰重出江湖之時。
如今,多年未見的期待與熱鬧再現江湖,這也許跟當年一樣,又是一個巨大的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