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看到一個觀點——今年家電市場價格大戰可能難出現。對此觀點,筆者以為有點武斷,憑什么就能說價格大戰不會出現呢?
其觀點的依據在于:“家電市場的規?;鲩L已經難以持續,未來家電企業的規模營收下行是必然,降價是一項沒有價值的商業動作。因為,價格戰不管怎么打,也難以刺激用戶的家電購買力了。”
這種觀點的邏輯在于,家電行業以往出現價格戰,就在于行業規模在不斷擴大,規模增長效應抵消了打價格戰的損失。而現在市場規?;鲩L難以為繼,再打價格戰就沒有規模效應作為底氣,因此再有價格戰的可能性大大減小。
不可否認,這種觀點也沒有錯,確實有一定道理。規模增長確實可以抵消價格戰的負面效應。但這種觀點忽略了家電行業價格戰頻頻出現的根本原因。那么家電行業價格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筆者以為:最根本的還是市場供需矛盾,供不應求,放著平穩的市場賺錢機會,除非傻子才會挑起價格戰;供過于求,為了市場份額、市場地位,必須通過價格這個市場手段維護市場地位。這才是一個行業有沒有價格戰的最基本邏輯。
那我們再來看一下當前國內家電產業的態勢。整體家電產業進入成熟發展期已是不爭的事實,成熟發展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:產業格局相對穩定,行業產能相對過剩,產業升級步伐加快。其中,產能過剩是對行業的影響巨大,決定著市場的平穩與起伏。
以盈利能力最強的空調行業來說,奧維云網(AVC)推總數據顯示,2022年空調國內終端渠道銷售在5714萬套;產業在線數據,2022年我國空調實際生產14836.9萬套,國內空調出貨8429萬套。而相關統計顯示,國內各空調企業產能累計至少在2億萬套以上。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!
在一個產能嚴重過剩的市場,正常情況下由于主流企業的克制和穩定,尚能保證價格波動在一定范圍之內,控制的好價格還會穩步提升??照{行業這幾年就是這樣的狀況。畢竟,每個企業進入這個市場目的都是為了經濟效益。不過,一旦平衡被打破,情況會怎樣?答案是不言而喻。
畢竟,內因是變化的根據,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。就行業規模而言,在家電打不打價格這個問題上就是一個外部環境條件。雖然現在規模不再增長了,不再有增量作為打價格戰的對沖,但是產品過剩這個根本性問題并沒有解決。只要這會矛盾存在,價格戰只需要一個導火索而已。
不同意今年價格大戰難以出現這一判斷,就在于家電企業千萬不能麻痹,要為未來出現的復雜競爭局面做好準備。如果,對價格大戰失去警惕,一旦市場風云突變,價格大戰烽煙四起,連個思想準備都沒有,還沉浸在不會打價格戰美夢之中,恐怕臨時連佛腳都抱不到!
其實,給出“今年家電市場價格大戰可能難出現”觀點的人也是沒有底氣的,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,他也只是是“可能難出現”,都不敢斷定價格大戰一定不可能出現。即就是這樣,也會讓一些企業失去警惕,陷入盲目樂觀的境地。
當然,價格戰,行業有沒有,會不會有,大家都希望不要有。畢竟,一旦價格戰起,不僅會讓行業經營質量下滑,還會攪動行業的正常經營。因此,沒有人希望出現價格戰的市場局面。但是,想是想,會不會,那就另當別論。價格大戰能不能出現,關鍵是要看今年市場上產品的供需狀況。
特別是今年初,有個情況的出現對價格戰死灰復燃已有預示。那就是今年很多新進行業投資者增多,像飛利浦空調在安徽投產,中匯達在江西產業投產,徐州盈量智能空調基地建設,這些動輒都是新增產能數百萬套之巨,無疑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。
此外,在行業主流品牌為了盈利,不斷抬高行業均價。行業數據顯示,空調行業出貨均價從2019年的2370元/套上漲到2022年的3040元。行業均價上升意味著行業盈利空間被打開,籍此一些小品牌得以咸魚翻身。小品牌的回歸會不會為了搶奪市場,掀起價格戰風暴來向頭部企業挑戰呢?這個跡象早就顯現出來。
就現實來說,筆者別的不敢妄言,就年初劉強東在內部講話也是一種警示。劉強東說:價格戰會隨時伴隨市場競爭而出現。特別是下半年,一旦有些企業全年任務完成受阻,企業的經營壓力增大,價格戰隨時都可能一觸而發。
什么價格戰出現概率小,那只是美好的愿望,一廂情愿而已。有備無患,企業還是做好應對預案為上策,免得風云突變才尋找應對之策,那就在市場上晚了一步,有可能會失去競爭先機。